很多人對於法國男人的印象, 就是「浪漫」兩字,
坦白說, 對於這種說法, 個人持保留的態度...
畢竟, 這個民族也出了許多知名的哲學家、思想家、數學家...
例如: 「我思故我在」的笛卡爾、有「法蘭西思想教父」之稱的伏爾泰、
存在主義的沙特、第一位解出五次方程式的埃爾米特...
哲學家、數學家, 通常都是理性的, 因為需要不斷邏輯的推演與辯證;
反觀, 文學家, 則充滿豐沛的情感與感性的內涵。
當然, 法國也出了許多偉大的文豪, 例如: 雨果、莫泊桑、巴爾札克...等等。
在這個感性與理性交錯的民族精神與教育基礎之下,
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, 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, 勇於表達自身情感的態度...
這也難怪造就出, 巴黎街頭, 時常出現一對對情侶熱情擁吻的浪漫畫面。
我曾經看過一段話, 它是這麼說的...
「愛, 是文學的養分, 是戲劇的起源, 是藝術家們的繆斯...」
巴黎, 是個充滿著愛的城市, 街頭巷尾, 每天都上演著一篇篇愛情的樂章,
如果, 你也曾經看過《巴黎, 我愛你》這部電影, 就會更了解到這個城市中的男歡女愛...
「愛情, 重要嗎? 」會問這個問題的人, 就好比在問, 「人, 需要吃飯嗎?」
很不幸地, 隨著年齡的增長, 社會經驗的累積,
人, 似乎逐漸喪失了愛人的能力...
如果, 每一段的關係都必需經過精密的計算與衡量,
那麼, 這樣的關係, 比較像是一種交易, 而不是真正的愛情。
我記得, 我曾經看過一對頭髮斑白的老父妻, 坐在咖啡館外曬太陽喝咖啡,
就像是所有巴黎人都會做的一樣...
但是, 在他們的交談之間, 偶爾還會親親對方的嘴, 摸摸對方的臉,
眼神中所流露出來的愛意與珍惜, 讓坐在對面咖啡館內的我, 都覺得莫名地感動...
當下, 我告訴自己, 即便是六十歲、七十歲.... 甚至是八十歲,...
只要是活在世上的每一天, 就要讓自己一直保有愛人的能力, 直到閉上雙眼的那刻。
很多人在愛情裡受了傷, 覺得愛情是痛苦的, 視之為洪水猛獸,
但是, 若沒有撕裂心肺的傷痛, 就沒有癒合的能力,
愛情所留下來的傷疤, 個人覺得是值得驕傲的, 因為, 這表示... 你真正愛過。
人天生具有自我保護的機制, 在一段感情受了傷之後,
自然而然地, 會想啟動隔離的俢復能力, 不看、不聽、也不想...
無論這段修復的時間是長是短, 端看個人的智慧與造化,
但總而言之, 請不要放棄對愛情的憧憬與嚮往,
我們不用將愛情神話, 但是, 我必需說, 擁有愛情的感覺, 真的很美好~
事實上, 愛情的力度可以很深刻, 但是, 彼此的關係可以很輕鬆。
這樣子的動態平衡, 個人覺得是最為理想的...
沒有人是屬於誰的, 更沒有人, 是附屬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。
就好比「冠夫姓」這種過時的戶籍制度, 或許, 它是一種對家族群體的認同,
那是因為過去農業時代, 婦女比較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, 必需依靠另一半的經濟支援,
但是, 時代早已變遷, 兩個人的結合, 是出自於對等的自願, 而非嫁娶的關係。
我有些朋友, 是屬於「非常」尊重先生意見的妻子,
問她要不要一起上插花課, 她的回答是, 「我要回去問問看我的先生...」,
問她要不要一起出國玩幾天, 她的回答也是, 「我要回去問問看我的先生...」
問她要不要買個小東西, 她的回答還是, 「我要回去問問看我的先生...」,
那麼, 我以後乾脆什麼都直接問她先生, 或許, 比問她還來得快... (笑~)
尊重伴侶的意見是好的, 畢竟兩個人結婚之後, 就是生活的共同體,
但是, 若因為結緍, 而失去了個人行動的自由度,
那麼, 選擇一個人的生活, 不會比較自由自在嗎?!
我倒認為, 真正的尊重, 不見得只是尊重對方的意見,
而同時也尊重對方是個獨立的個體,
關於這一點, 我就覺得法國人似乎比我們更懂得尊重個人的自由意願...
說真的, 我覺得不論多緊密的關係, 彼此都還是最好保有一個自我的空間,
在這個小天地裡, 妳可以沉澱, 可以思考, 甚至可以完全放空...
那麼, 我覺得, 這樣子的關係, 是很幸福的~
每個人的一生, 都可以是個短篇小說...
不論是雲淡風輕, 還是高潮迭起,
它都是屬於自己用生命所刻畫出來的真實故事,
人生, 就是一段段經驗的累積, 回首過去, 不妨問問看自己,
你, 愛過了嗎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