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是竹科人, 應該都知道這間赫赫有名的麵食館--「十一街」。
它最出名的, 就是這個招牌的葫瓜水餃, 據說, 每天光賣這個白胖的元寶,
就可以賣出二、三萬顆, 它到底有多好吃?! 魅力在哪兒?! 貝貝帶你一起去瞧瞧~
即將邁入第20個年頭的十一街, 原本, 只是位於竹北天橋下的一個路邊攤,
以賣水餃和酸辣湯為主, 後來, 因為生意很好, 才在舊址縣政十一街開起了店面,
這也是「十一街」這間麵食館名稱的由來。而近幾年來, 更擴大營業規模, 搬到了店面更大,
樓層更多的新店址, 想想, 由一家小小的路邊攤起家, 賣到現在, 擁有一整棟店面的水餃店,
還真是個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啊~
每到了用餐時間, 一、二樓的座位, 幾乎是座無虛席, 人聲鼎沸的, 好不熱鬧。
門口, 還站了一堆領了號碼牌在等候的客人, 藍白襯衫加西裝褲, 脖子上還掛著識別證,
看樣子, 很多都是在園區上班的科技新貴呢...
琳瑯滿目的各式小菜, 瞧那位在櫥櫃右後方的老兄, 手上拿著菜單, 眼睛直盯著小菜,
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, 感覺上, 似乎在盤算著, 等會兒是不是要來個一網打盡...
這裡採半自助式的用餐方式, 填好菜單, 交給服務人員即可。
十一街賣的雖以水餃、麵食為主, 其實, 也有賣各式熱炒、米食, 連石鍋拌飯都有,
可說是包羅萬象~ 一個人來吃碗麵也OK, 三五好友來點個合菜也行~
點好菜後, 除了到小菜區拿幾樣自己喜歡的小菜外,
順便到佐料區取用等會兒要沾的醬料, 有別於一般餃子館提供的醬油、麻油,
這裡光沾醬就有四種選擇: 有店家特調的水餃醬、水煙腸醬、蒜頭醋, 及蒜蓉醬。
▲ 蜜芋頭。
蜜芋頭可說是十一街No.1的人氣小菜。只選用大甲或甲仙的檳榔芋, 去頭去尾,
只保留中間最鬆軟好吃的部份, 加入冰糖細火慢熬。
吃起來, 口感非常的綿密細膩, 含在口中, 鬆軟的芋頭漸漸化開, 芋香十足。
▲ 醉雞腿。
紹興酒的味道不重, 只留下淡雅的酒香, 皮肉相接的肉凍部份, 晶瑩剔透,
和著Q彈的雞皮一起送入口中, 好吃~
▲ 綜合滷味。
這個純粹是下意識點的小菜, 感覺上, 吃水餃就得配個豆干海帶加滷蛋的,
才算是有到此一遊的感覺... 不過, 海帶沒滷透, 豆干也不入味, 這個, 不推薦~
▲ 三口雞汁意麵。
外表看來普通, 像是泡麵上頭放上一些雞肉絲, 光看, 是無法體會到它的精髓的。
麵條裡加入大量的雞蛋, 以增加彈性, 做成捲麵的彎曲狀, 更能吸附湯汁的精華,
說到這個琥珀色的湯頭, 來頭可不小, 是用雞湯、醃冬瓜, 以及香菇下去熬煮的,
所以喝起來特別的甘甜香醇。
▲ 葫瓜水餃。
一顆顆飽滿白胖的元寶, 看起來就很討喜!
而這裡的餃子皮略厚, 像是道地的山東餃子一樣, 老麵發酵的麵皮, 咬起來, 特別Q彈有韌性。
(資料來源: google)
葫瓜, 又稱為匏瓜, 或是葫蘆 (外型如上圖所示)。
一般家常的做法是拿它和蝦米一起清炒, 吃起來很清爽, 頗適合在夏天享用的一道佳餚。
葫瓜刨成絲, 再和蔥末、絞肉一同做成的水餃餡。 煮好的葫瓜水餃, 吃起來口感會略帶點脆度,
此外, 還可以增加自然的鮮甜, 吃多了也不容易膩, 難怪是十一街的招牌。
▲ 燙地瓜葉。
原本十一街有個貝貝很懷念的桔醬高麗菜, 是用高山高麗菜, 手撕成片再川燙的,
吃起來特別的爽脆清甜, 再蘸點客家人的桔醬, 簡單, 但很美味...
唉~~ 可惜, 沒賣了, 不過, 這個燙地瓜葉上頭的香菇肉燥倒是十分鹹香入味。
▲ 冬瓜蛤蜊湯。
湯頭鮮美, 可惜的是, 冬瓜的口感偏硬, 不知道是部位的問題?!
還是生意太好, 來不及煮透就急著端上桌?!
【後記】
曾經和貝老爺研究過這個有趣的問題-- 「為什麼十一街的生意這麼好?!」
其實, 台北也有很多餃子館的水餃很不錯, 但是, 生意恐怕不見得比十一街來得好,
難道, 十一街的水餃真的有如此的黯然銷魂嗎?! 其實, 我們得到的結論如下:
1. 乾淨衛生的用餐環境, 很符合竹科人在選擇餐廳時的偏好。
2. 上菜速度快, 與竹科人強調效率的原則一致。
3. 同質性的競爭對手不多。
基於以上的理由, 所以, 十一街能夠勝出。
十一街麵食館
電話: 03- 553 9368
地址: 竹北市光明一路275號
營業時間: 11:00am~ 9:00 pm